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自媒体软件、平台的兴起,通过拍摄视频短片的方式宣传基层工作、展现治理成效成为基层推进组织工作的一种新现象,短视频的引入不仅带来了基层工作展示的新视角、宣传的新方法、动员的新途径,也为加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搭建了一座“连心桥”。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拍摄“短视频”风潮若偏离了初衷、浮于了表面,演变成“真人秀”“政绩秀”的华丽外衣,短视频的拍摄就失去了夯实基层组织、凝聚干群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与意义。
真正宣传基层工作的“短视频”应当是真实质朴、感染力强的,应聚焦于基层工作的点点滴滴、聚焦于急难愁盼的步步解决。每一帧画面都应是对实际工作成果的真实记录,充分展现干部群众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精神状态,而非精心编排的剧本和刻意安排的“高光时刻”,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那就是我”,而不是“那不像我”。
在创作与传播短视频过程中,更应坚守政绩观底线,避免将“短视频秀”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不应为了效果突出、品质突出而要求精心策划、撰写脚本、组织拍摄、后期制作,导致没有专业技巧的干部转移干事精力,荒废“主责主业”;不应为了追求点击量、关注度而夸大其词、制造噱头,导致各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都需要通过短视频展现,导致“形式大于内容”;更不应将视频制作作为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导致基层干部陷入“为了拍而怕”“出力不讨好”的怪圈。真正的政绩应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中,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里,而非冰冷的屏幕之上。
因此,要积极引导基层工作“短视频”向健康良性、循环长远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而异,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特色资源,向人文历史特色借势,向先进党员模范借力,向群众积极参与借光,打造具有地方辨识度的短视频品牌,鼓励基层创新创意,将传统文化、地域风情、红色故事等元素巧妙融入短视频创作中,提升宣传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让每一条视频都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生动教材,更好发挥短视频宣传在基层工作中的积极势能。要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鼓励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创作、投稿,分享自己身边的故事和家乡变化,通过设立奖项、展示优秀作品等方式,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提高短视频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是传播点”。
借助专业力量,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收集素材资料,按照市场合理价格交由第三方专业人士统一制作,既能实现基层减负、为干部松绑减压,又能时刻警醒自身,减少制作次数、节约费用。要创新宣传内容,让短视频更接地气、更近民心,积极策划“故事会”“圆桌会”系列主题短视频,邀请普通党员、村民代表、基层干部等作为讲述人,用亲身经历和朴实语言,讲述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化解矛盾、发展产业等一线工作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担当与奉献。“屏对屏”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起点不是终点,组织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加大短视频的监管和审核力度,防止出现虚假夸大、“低级红”“高级黑”等不良内容,确保实事求是、积极向上,避免“政绩秀”的泛滥成灾。要加强与自媒体平台、网络监管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短视频内容审核与反馈机制,及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迅速改进,对于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的严肃处理、公开通报,全力维护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公信力。
通过拍摄“短视频”宣传基层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守政绩观底线,注重视频内容质量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让短视频成为加强基层组织、凝聚干群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