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辆亏一辆,一共亏了18亿元…小米交出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
小米"赔本营销"引争议 雷军押注造车路还有多远?
借势追风与代价付出
"卖一辆亏一辆,一共亏了18亿元...小米交出了'历史上最出色的季报'!"这看似自相矛盾的言论,背后隐藏着小米创始人雷军的一场豪赌。作为曾经"性价比之王"的手机制造商,小米如今将目标瞄准了汽车市场,力图通过"赔本赚吆喝"的策略,争夺行业市占率。
小米SU7的首季表现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热议。销量数据显示,这款新车在上市首季度就交付了27307辆,虽然每辆都亏损6万元,但总体亏损规模竟高达18个亿。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亏本倾销"的做法堪称"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
但出人意料的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还高调地称这是公司"历史最佳季报"。他的说法无疑引发了众多质疑和争议。究竟小米是在玩"赔本赚吆喝"的老套路,还是在实施一个更加精密的战略布局?
追风而上,野心勃勃
要理解雷军的这番话,需要回顾小米从手机到汽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家起家于手机圈的公司,小米凭借"高配低价"的特点,在短时间内迅速攻占了国内手机市场,与华为、OPPO等传统巨头展开了激烈竞争。
那个时候的小米也是采取了"亏本赚吆喝"的策略,通过短期亏损换取市场份额。不过,雷军心中有一本账,他相信只要销量上去了,成本就能被逐步摊薄,最终实现盈利。
这种"以量养质"的做法在手机时代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进军汽车领域后,小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与手机行业相比,汽车制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厂、研发、营销网络建设等,烧钱程度可谓是几个档次的差距。仅靠几万辆销量,想要摊薄这些巨额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为关键的是,小米的首款车型SU7定位在20万元左右的中高端市场,这无疑与其手机业务的"性价比"路线存在一定偏差。在这个领域,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早已占据了一席之地,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也相当高。小米作为一个后来者,要想在这片"红海"里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
但雷军显然对此并不畏惧。他曾公开表示,小米要在15-20年内进入全球汽车市场前五名。这无疑体现了他的野心勃勃。从手机到大家电、智能家居,再到如今的造车,小米一直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战略版图,希望最终成长为一家真正的科技集团。
成本 vs.规模效应
从投资逻辑来看,雷军的这一豪赌也是有其独特之处的。首先,小米集团的现金储备早已超过1410亿元,这为其进军汽车行业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撑。面对重资产的汽车业务,前期大量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雷军显然已做好了长期亏损的准备。
他相信,只要能够快速实现量的突破,规模效应就能慢慢体现出来,进而实现盈利。正如雷军自己所说的,"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决心,也正是他在手机时代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不过,这个赌局能否如愿获得胜利,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小米能否实现预期的销量目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虽然SU7的首月成绩不错,但要想持续保持,小米的品牌力和产品力是否足够支撑,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其次,小米崇尚"性价比"的发展路径,在手机市场行之有效,但放到汽车领域未必能够奏效。高端市场的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服务质量等需求,远非价格因素能够简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