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素养?听不懂的科学知识,你仍旧努力听、仍旧相信科学家,这就是科学素养。”全国科普日之际,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的这番话赢得阵阵掌声。
今天(14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手举办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全国科普日专场活动,现场融合了专家报告、科普集市、实验科普秀及科普研讨会多元化形式,为公众带来一场知识与启迪并重的科普盛宴。
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提到科学知识,最热、最新的当属是人工智能,人们都在关心:人工智能如何起源与发展?AI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是怎样的?人工智能将以什么形式参与到我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作为应用数学家,我想谈谈人工智能与数学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科学学院讲席教授金石以《数学和人工智能》为题,探讨了两个学科间的相互作用,数学贯穿人工智能的算法、数据、算力各方面,而已经在数学奥赛中斩金夺银的人工智能,有望在数学家解决复杂问题时提供辅助。“现阶段,我们既能看到Math for AI,也能看到Al for Math,未来他们会不会结合得更好?值得期待!”金石说。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严骏驰教授通过汇报《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带领人们聚焦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科技领域的交点,他指出:“量子计算以其独特的并行处理能力和指数级增长的计算能力,为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复杂度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紧接着两位专家的报告,倪闽景领衔进行了“馆长有约”对谈环节。数学家金石、人工智能专家严骏驰、上海市特级校长李啸瑜、女子10米气手枪奥运冠军陶璐娜这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巨星”开展思维跨界碰撞。
“体育知识和科学知识有关系吗?”面对倪闽景的提问,陶璐娜表示:自己亲身体会到了科学技术产品对体育的助力。2000年,陶璐娜夺得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比赛冠军,此后一段时间,身膺荣誉她陷入“听不进教练建议,不相信他人判断”的怪圈,状态一度低迷。陶璐娜回忆:“那时,科技帮我实现了突破,通过激光设备将射击过程数字化、可视化表现,我技术动作中的问题一目了然,需要调整的地方清晰明了,我自己也很信服。”
现在,科技产品、人工智能在体育训练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陶璐娜畅想,未来科学能直接运用于运动员的身体——“类器官能帮助运动员延长职业寿命,脑科学能通过心理干预调整运动员的状态,科学和体育将会越来越紧密。”
数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面向两位科学家,倪闽景帮现场学生问了一句窝心话:“数学这么难,到底该怎样才能学好?有没有什么诀窍?”金石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啥诀窍,我就是很喜欢数学,从小到大也和喜欢数学的人待在一起钻研问题,大脑不断进行‘升级’。”
能学好只是因为喜欢?严骏驰在赞同之余补充道:“热爱和好奇心是做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但有时需要有人推一把。”他指出,科学界很多“灵光一闪”的突破源于为了满足好奇心而形成的驱动力,“可有人的驱动力并非天生,需要引导和培养,让他找到自信,变得享受这个过程。”
两位科学家不约而同地表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打好数学基础在学习阶段格外重要,“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变化,‘时髦’外形下最基础的基石永远是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