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常州是一座江南名城。这座城市求真,崇尚理性,追求科学,因此,在科学尤其是数学领域人才辈出;这座城市求善,尊重自主性与创造性,鼓励发挥潜能,因此,人文荟萃,商品经济发达;这座城市求美,在绘画和音乐等艺术领域成就斐然,因此,点燃了工业和技术的持续创新,使常州逐渐发展成一座工业明星城市。
我的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常州市北郊中学,我有幸遇到了一批有牺牲精神的好老师,尤其是我的高中物理老师韦镇琪老师和班主任语文老师李环中老师,他们的教诲和帮助为我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中,李怀中老师给了我去省常中学习计算机的机会,正是这段经历,使我对数字计算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常州在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中的一段不凡的历史记忆犹新。
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是由常州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推动下起步的。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华罗庚与普林斯顿大学冯·诺依曼教授相识并参观过他的实验室,这使他意识到计算机对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1950年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并在1956年负责筹建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年后,中国生产了国内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空白。在随后十多年里,104机、107机、109机、119机、441-B机等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3年,四机部在北京召开了计算机产业史上重要的7301会议,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产品研制开发从60年代服务于特定工程任务转变为生产大中小系列机,以实现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这次会议标志着计算机产业的初步形成。四机部随后着手组织DJS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在中国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四机部部长王诤的关心和鼓励下,常州第二无线电厂于1979年研制成功DJS200/210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在工业与办公自动化领域,对计算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而此时计算机也正进入到集成电路时代。常州人以敏锐的市场洞察,于1984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中国第一台中西文终端,使计算机具备了同时处理中英文的能力。这款产品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大获成功,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40%,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
同年,常州第二无线电厂更名为常州电子计算机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过40年的发展,常州虽未形成较大的计算机产业规模,但以常州计算机厂为核心的国光信息有限公司,在数据安全传输和图像显示等领域,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因此,在金融,通信和医疗等行业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成为这些行业的企业级智能终端及系统的核心供应商。
从历史和未来的视角,进一步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信息产业对常州具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这是对常州优秀传统的传承。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数学与统计,而常州在数学计算领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明代,常州人唐荆川就精通于弧矢割圆术,著有《勾股弧矢论略》和《勾股六论》;清代嘉庆年间数学家董祐诚著有《割圆连比例图解》《椭圆求周术》和《堆垛求积术》等数学著作。到了近代,更是涌现了以华罗庚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包括计算数学家赵访熊和生物统计学家吴定良等。优秀的数学传统和人才为人工智能和数字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是守住常州传统产业优势的必要条件。以制造业为例,常州的制造业占常州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无疑是常州的经济命脉。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升级,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物联网,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等技术必将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工厂,从而带来生产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常州要守住制造业优势,无疑需要大力投入发展人工智能为主要方向的数字信息产业。
最后,数字信息产业是抢占产业发展先机,赢得未来的关键。环顾世界,人工智能和数字信息产业无疑是当下人类创造知识和创造财富的前沿和高峰,这一领域将出现大量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从而带来新的产业变革。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大力发展数字信息产业,将能有力支撑常州传统产业的升级迭代,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