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盈利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汽车行业。
2024年Q1季度,各家车企的表现并不理想。目前,根据已经披露业绩的9家A股上市乘用车企业的财报来看,比亚迪、长城汽车、赛力斯三家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增长,其中赛力斯在连续四年亏损之后,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其余六家企业,长安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北汽蓝谷、众泰汽车、海马汽车等6家上市车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上汽集团仍是中国营收最高的车企,一季度营收达1430.7亿元,净利润只有27.14亿元,长安汽车营业收入370.23亿元,同比增长7.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8亿元,同比下降83.3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2亿元,同比下降91.77%。
广汽集团Q1季度营业收入213.46亿元,同比下降19.12%;净利润12.2亿元,同比下降20.65%。
众泰和海马汽车已经很久不闻其声,从Q1季度业绩表现来看,众泰整体营收约1.13亿元,同比减少30.4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24亿元;海马汽车实现营业收入4.44亿元,同比下降57.14%;净利润亏损8591.17万元,同比下降64.89%
而像理想、蔚来、小鹏等车企尚未公布Q1季度业绩。
参考2023年数据,理想汽车全年净利润达到118.1亿元,和比亚迪一起成为中国新能源品牌实现盈利的唯二品牌;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则是“沉沦”在亏损的旋涡。2023年,蔚来亏损额度高达200多亿,小鹏汽车是100多亿。
其他中国汽车集团初创二代新能源品牌,因为没有公布详细数据,无法准确获知具体情况。但是肯定是没有实现盈利,否则早就广而告之了,尤其是现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
于是问题来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大盘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2023年整体销量949.5万辆,同比增长46.4%。可为什么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只有区区两家,而其他大部分品牌却在亏损的泥潭里苦苦挣扎?
换句话说,大部分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什么无法盈利?
有人大块吃肉,有人却饿着肚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比亚迪和理想为什么能盈利?比亚迪能够盈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庞大的销量规模,二是背靠完整的供应链。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达到302万辆,同比增长61.9%。这个销量数据占到整个中国市场949.9万辆的31.8%,可以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半边天是由比亚迪扛起来的;此外,比亚迪手中握有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技术、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e平台3.0、易四方技术平台、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技术,已经打通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产自销,成本控制极易掌握。
所以,比亚迪有打价格战的资本和信心。
而理想汽车则是走了另外一条路径,靠着所谓“落后”的增程技术,避开了费时费力的研发成本支出,再加上产品定位精准,实现销量和口碑双丰收。2023年,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37.6万辆,在新势力中一骑绝尘。随着市场规模化效应的初步显现,理想汽车的成本控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加上并不便宜的价格,理想汽车实现盈利也在情理之中。
其他新能源车企就没这么幸运了。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销量规模虽然同比有增长,比如蔚来2023年累计交付达到16万台,同比增长30.7%,小鹏汽车交付14.2万辆,同比增长16.7%,零跑交付14.4万辆,同比增长29%,极氪汽车累计交付11.86万辆,同比增长65%,但是它们都没有完成各自年初定下的销量目标。更何况其他很多品牌更是年交付量都没有破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