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长安、昊铂、极狐等9家联合体单位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的消息引发热议,这是国家首批自动驾驶L3/L4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关于这份名单,网上还流传着一些疑问:何谓联合体单位?为何名单中没有华为和小鹏的身影?此次L3试点与去年宝马、奔驰等车企获得的L3牌照有何不同?本文将一一解答。
何谓联合体单位?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9家单位里包括7家乘用车企业,分别是一汽、上汽、广汽、长安、北汽蓝谷、比亚迪和蔚来,货车和客车企业各1家,分别是上汽红岩和宇通客车。
据了解,获得试点资格的并非是单独车企,而是一家车企对应一个使用主体所组成的“联合体”。简单来说就是,汽车生产企业负责生产制造,然后交给使用主体去测试或运营。
以上汽集团为例,名单中的使用主体名为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而赛可出行科技是由上汽集团投资组建的互联网专车服务平台。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唯独蔚来没有关联出行公司,使用主体仍然是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蔚来研发总部)。对此有观点认为,或许是蔚来“智能网联汽车”试点产品更接近L3级,贴近C端。
从公布使用主体可以发现,其大部分是车企旗下的网约车平台,比如名单上的车联科技、东潮出行、祺宸科技、赛可出行、北京出行、一汽出行6家使用主体,全都是网约车平台。
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代表国内目前对于L3级自动驾驶的初步落脚点会以To B网约车为主,其中Robotaxi比重会更大。有媒体报道,智己汽车已经对此予以回应:“智己汽车将与赛可智能合作打造车规级Robotaxi技术架构和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栈,并率先在临港推进无人化、商业化应用。”
名单中没有华为、小鹏
工信部介绍,试点的申报要由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来完成,也就是说申报的主体首先必须要造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华为等科技企业不在其中。
华为已多次重申不造车,而是用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因此并不满足官方要求的“车企+使用方”联合申请的条件。
其次,符合这一条件的车企要制定申报方案,向车辆拟运行城市所在地的工信主管部门自愿申报。工信部4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问答》显示,此次集中申报,有关汽车生产企业积极响应,联合使用主体自愿进行申报,也有部分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汽车生产企业未参加此次集中申报。据了解,以小鹏为代表的部分车企,虽然在辅助驾驶方面的表现突出,但并没有参与此次申报。
入选名单不等于上路量产
实际上,早在去年底,国内首批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高速公路道路测试牌照就已正式发放,包括宝马、奔驰、阿维塔、深蓝、赛力斯等多家车企获得测试牌照。然而最早官宣L3级自动驾驶进展的宝马和奔驰却不在这次的试点名单中。
关于这一点,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问答》做出解读,之前企业获得L3测试牌照主要应用于产品研发过程,通过开展实际道路测试,验证产品在实际道路交通运行环境下的安全性,充分的产品研发测试验证,是后续产品量产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此次试点的重要基础。
也就是说,去年给宝马、奔驰、等多家车企发放“测试牌照”,属于国家逐步开放L3/L4的第一阶段。而现在的“试点通行”则要求更高,需要“汽车生产企业进一步详细制定并完善产品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并在多方监督下,按要求开展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
有观点认为,包括宝马奔驰在内的所有“牌照”获得者,可能早已提交试点申请,但通过的只有这9家。不过工信部也说明,没通过或还没申请的车企可随时再提交,没有设置“有效期”限制。
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问答》强调,目前这9大联合体只是完成试点申报阶段的遴选,并不代表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取得准入许可或允许上路通行。
文件显示,试点的组织实施共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试点申报、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试点暂停与退出、评估调整。目前9家联合体只是通过了试点申报阶段,接下来还有四个环节。有知情人士表示:“虽然现在是9家联合体,但到上路通行试点阶段可能不一定是9家,或许会有玩家被刷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