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上海大学“尚读会”第100期在文学院顺利举办。这期阅读的书目是美国城市环境史学家马丁·梅洛西的著作《环卫城市:从美国殖民地时期直到现在》(毛达、王丽敏译,梅雪芹校,商务印书馆,2022年),读书会特别邀请本书译者之一、北京工业大学王丽敏,以及北京大学侯深和云南大学施雱分享阅读感悟。王丽敏从梅洛西的学术研究、与梅洛西的交流和本书的翻译过程出发,讲述她与梅洛西及《环卫城市》的故事,并详细介绍本书的框架与主要内容。侯深从环卫城市的现代性、城市环境史书写的外部视角及环卫城市的生态性变化这三个角度出发,对《环卫城市》一书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梅洛西书写中自然力量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施雱讲述在梅洛西课堂的学习经验和梅洛西学术研究中的现实关怀,从横向的领域维度和纵向的时间维度对《环卫城市》进行剖析,并延伸可拓展研究的相关课题。现将三位引言嘉宾的分享发言略录于此,以飨读者。
王丽敏:马丁·梅洛西是休斯敦大学教授,也是休斯敦公共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1975年到1984年在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任教,1984年回到休斯敦大学。他在国际上很多的大学,如巴黎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上海大学都曾担任过客座教授。梅洛西长期关注于环境史、公共史以及能源史,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全国公共史委员会和公共工程历史学会的主席,也是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的扛鼎人物。他在城市污染和技术变迁史等领域颇具权威,在城市环境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2009年,梅洛西获得美国环境历史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环卫城市》是梅洛西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环境史著作。2020年梅洛西出版《弗莱士河:纽约消费与废弃物史》(Fresh Kills: A History of Consuming and Discarding in New York C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20),已经有学者正在翻译,估计中译本很快就会面世。
马丁·梅洛西
《环卫城市》主要就美国的环境问题进行纵向、宏观的历史梳理,也是关于美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演变最全面和详细的一本书。在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环卫系统作为城市的环境系统,是表达我们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相关的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城市的功能和它的成长当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形成城市的基础性设施,还决定城市生活的质量。《环卫城市》是关于美国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份特别精彩的分析和记录,从城市史学家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对于很多新兴的城市景观,也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很多的城市规划者也能够从这本书里汲取许多关于城市规划的一些经验教训。这本书关注的是城市卫生实践当中的三个方面——供水、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虽然很多学者对于它们都进行了单独研究,但是还没有人尝试过把这三项服务整合到一本研究当中,并且研究的时间跨度如此之长。
梅洛西将这五百年分为三大部分,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瘴气时代,细菌性革命和新生态时代三大部分。他讨论的每一个主题——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废弃物的管理,都是在这三个部分当中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变迁,也能让我们去感受到更大的背景,帮助我们形成现在能够看到的这种特定的结果。第一个部分“瘴气时代”,梅洛西追溯从殖民时代一直到19世纪末不断发展的一些卫生实践,特别涉及环境卫生概念的使用,它与我们健康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央供水系统的建立,描绘当时社会经济发生的巨大的一个变化,以及城市管理方法的对比。而本书特别关注的一个部分是欧洲和美国经验的一些相似之处,以及一些卫生方面知识在大西洋两岸的传播情况。
第二部分“细菌学革命”主要探讨20世纪初的几十年综合城市系统、管理新技术,也涉及细菌学的一些新进展对于公共卫生思想以及技术方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美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引入的新型科学管理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细菌学的发现为城市管理中新型专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城市卫生的专业化正在形成,这和当时的城市规划以及景观建设这些领域的发展,其实是同步的。梅洛西在第二部分中提到一个人物——乔治·华林,他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华林为美国城市的垃圾问题引入一种新型管理权限。书里提到华林担任纽约街道清洁署的专员期间,把环卫工作转变为必要的城市服务,实施非常积极的卫生改革,建立美国第一个全面使用的垃圾管理系统,包括很多现在常见的街道垃圾的收集,运输资源的回收处置等,他还调动当时的政府、企业,以及普通的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维护,借助当时的青少年联盟传播环境卫生理念,推动环境卫生教育,促进环卫生观念的转变。梅洛西评价华林时说,他在19世纪杂乱无章的垃圾治理和20世纪现代垃圾管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之后美国的垃圾管理进入一个新时代,许多城市建立了垃圾收集和处置系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完善。
第三个部分“新生态学时代”,梅洛西主要探讨1945年之后城市卫生面临的新挑战,涉及很多当时有关健康环境问题的辩论,他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包括城市技术系统面临的财政压力、环保运动的挑战,以及污染源日益复杂的转变等。很多大都市其实都在经历城市危机以及郊区的发展,这使当时已经存在的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并且面临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这里面也涉及水以及废物处理等问题。对于环境质量的重新强调,专业技术和公众的舆论开始对立起来,工程师塑造城市环境的能力受制于新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现实。在梅洛西看来,20世纪下半叶的一些基础设施挑战仍然需要解决,因为资本投资周期所驱动的路径依赖,可能限制大规模的技术迭代。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事实。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案例研究,从整体上追溯了不断演化的城市卫生系统技术,及其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和相互作用。作者也论述供水、废水和固体废物处理系统之间的综合影响,提供我们对于城市服务本身的整体看法。大家也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很多的图片,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资料,当然这也是非常重大的一个成就。这种历史范围或者是经验细节,为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读者感兴趣去深读的话,会发现这本书其实也是为我们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提供一个起点,其中包含很多现实意义的问题。
侯深: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这本书刚刚出版不久,也是我自己刚刚到美国读环境史研究生的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我们的seminar上大家讨论这本书,有一位同学当时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非常深。他说这是一本关于美国sanitary city的百科全书,你想知道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个标准答案——这是对这本书非常高的评价。当然这本书自身的价值肯定也超越了一本单纯的百科全书,因为它显然要给我们提供的并非仅仅是对于美国环卫城市演化过程中间的一些事实陈述,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要对美国的城市卫生和城市生态思想的变迁,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变迁做一个结合。梅洛西是技术史出身,但是这本书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他对观念变化的关切。
现代卫生城市,包括我们现在享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环卫城市的便利,并非一个理所当然的、从城市出现就已经具有的特质,甚至它不是在城市已经进入到现代化阶段才出现的特质,它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梅洛西在《环卫城市》这本书中强调的是美国环卫城市在时间上和观念上层级的变化性,这是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一个现代城市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现代的?它仅仅是一种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是城市机器在运转中为我们自身的生活,也为城市整个的运行状态所提供出来的现代便利。《环卫城市》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城市是如何变得现代的,包括在城市变得现代的同时,如何帮助我们的生活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生活。《环卫城市》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种时间和观念上的层叠性,让我们认识到城市是如何进入现代的一个过程。
梅洛西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合作者——乔·塔尔,他们两人最早在1980年代开始提出城市环境史的重要性。塔尔曾经在撰写城市环境史的时候就强调,美国城市的环境史写作实际上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所谓的内部路径,一种是所谓的外部路径。在内部路径中,以梅洛西和塔尔的著作为代表性的著作,而外部路径则是理所当然地以克罗农的《自然的大都市》为代表。但实际上当我们真正去重新阅读《环卫城市》,可以看到虽然梅洛西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城市内部的废水、污水和废弃物的处理,但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规范什么样的制度,如何来回应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他也在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把它称为是“城市废弃物腹地”的问题,或者说我们也可以说是“废物边疆”的问题,就是到哪儿去寻找那个终极的垃圾场。这也是在他更早的一部著作《寻找终极垃圾场》的最后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不管是城市还是各州,实际上都希望能够在州外或者是城市之外找到自己的废弃物边疆。在我们那一代刚刚开始真正对环境问题本身有意识的时候,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海洋垃圾的问题,当时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倒他们的废弃物。这本书的译者之一毛达博士写的一本中文专著叫做《海有崖岸》,就是说波士顿当时在解决他们的城市垃圾问题的时候选择海洋,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认为海洋是无穷性的,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废弃物排入海洋中,而海洋是具有极为强大的自净能力的。事实上就如同书的标题所言,海洋也是有崖岸的。《环卫城市》实际上也是深刻地在反思,当一个城市要成为一个现代城市,成为一个干净城市,成为一个卫生城市的时候,它令环境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那么这样的一段思考,是在“环卫城市”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一个生态学阶段的时候,人们做的一种最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