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AI初创公司Humane正寻求“卖身”,这家公司曾推出红极一时的可穿戴AI设备AI Pin。此外,《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除Humane外,创造出Stable Diffusion系列模型的明星创企Stability AI,由OpenAI和谷歌AI前开发人员创立的Adept等数家AI初创公司近日都加入了出售的行列。
对于这些AI明星初创公司集体求“卖身”,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AI创业需要巨大资金和技术,创业公司缺少落地场景,未来商业模式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导致独立发展空间有限,才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选择出售。然而,最核心的问题依旧是市场能否买账。那些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支撑,商业模型短期内又难以验证的初创公司,往往会成为市场大潮中最早的炮灰。
“网红”AI迅速过气
半年前,由苹果前设计师Imran Chaudhri和Bethany Bongiorno成立的Humane 正式推出了AI Pin,该设备由OpenAI提供技术支持,并专门设计用于与大型语言模型进行交互。AI Pin支持语音交互,并具备独特的激光投影系统,可直接在用户手掌上显示信息,从而实现了无需屏幕即可进行信息交互。
AI Pin售价699美元,一度被认为是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移动终端。由于AI Pin具备不少与智能手机通用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大模型AI能力,不仅被外界戏称为ChatGPT版的微型手机,也被许多人调侃其是智能手机的挑战者,更有甚者直呼是AI硬件时代的iPhone。
Humane称,AI Pin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随身携带人工智能,开启一个无缝、无屏幕、感知的个人移动计算新时代。Humane的估值也一度达到10亿美元,而10亿美元估值通常被视为独角兽的门槛。其中,Humane从硅谷的知名投资者手中筹集了2.4亿美元,包括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和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
然而,就在产品发布之后,Humane仅收到了大约1万部AI Pin的订单,远低于该公司今年10万部的销售目标。而且,AI Pin在使用的过程中问题不断。
在6月6日,Humane公司致函所有AI Pin用户,要求他们立即停止使用设备附带的充电盒,因为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电池可能存在火灾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暂停使用充电盒。
实际上,自AI PIN上市至今,鲜有好评。有评测人士称,AI Pin真的“让人失望”,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不足”。更有人直言:“它是我评测过的‘最糟糕的产品’。”
阿拉钉科技总裁王思锋对记者表示,AI Pin并没有“引爆”市场,还是因为产品上线不达预期。在订购后,经历长达几个月的等待后,大部分测评都认为产品成熟度不达预期。没有人愿意为几百美元的半成品买单。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分析道,AI Pin在产品理念和体验上并没有受到首批评测媒体的认同,存在过热关闭问题、单色激光投射在户外白天场景下不可见等问题,同时其应用功能有限,价格较高,这些因素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不高。
据悉,Humane正在与惠普商讨出售事宜,预计交易价格超过10亿美元。Humane还聘请了投资银行Tidal Partners来协助谈判,并牵头新一轮融资,该轮融资将使公司的估值达到11亿美元。
成本压力和资金饥渴
Humane实际上是这轮AI浪潮中初创公司不断出现挫败的一个缩影。此前估值近300亿美元的大模型明星企业Stability AI,传出了资金链断裂、正在寻求买家的消息。由OpenAI和谷歌AI前开发人员共同创立AI独角兽企业Adept已与科技巨头公司就出售或战略合作可能性进行了谈判。
AI初创公司出现集体“卖身”的现象可能是由多重因素驱动的。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对风险较高的初创企业持谨慎态度,从而减少了对这些公司的投资。
市场研究机构PitchBook日前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最新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球AI领域共计完成1779笔融资交易,筹集的风险投资总额高达2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4.27亿元),交易价值环比下降7.8%,同比下降31.2%。
张孝荣认为,成本压力大和商业模式不明确是AI初创公司出现集体“卖身”的原因。他表示,AI创业需要巨大资金和技术,创业公司缺少落地场景,未来商业模式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独立发展空间有限。同时,科技巨头也在积极收购AI技术与资源,并网罗人才,以加强自身在AI领域的竞争力。这反映出AI行业正在经历从快速增长到整合资源、聚焦商业模式的转变。
“AI初创公司出现集体‘卖身’的情况,有共性也有各自问题。”王思锋直言,“共性是资本的狂热后总会有空档期,在商业模式未验证的情况下,现金流不足以支撑资本信心。产品端则各有各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一些初创公司而言,每计算一次的成本高达100多元。他并不怀疑这类产品在某些细分场景的能力表现,但综合来看,它的能力并没有明显地超越阿里通义千问模型、百度文心大模型等大型科技公司的产品,甚至它们还缺少可验证商业化的场景。当阿里、百度等大公司拉响大模型低价警报时,它们若还不考虑生存的话,那么下一轮融资就没有了。
或“蔓延”至国内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AI行业已经进入了洗牌期。而这种“卖身”现象存在蔓延至国内的可能性。在目前国内大模型这轮价格战中,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部分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卖身’现象当然也会蔓延至国内市场,”王思锋直言,“问题只是卖不卖得出去。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人才的、商业模型短期无法验证的案例,会成为最早的炮灰。这是每次产业狂潮中,都会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在张孝荣看来,国内市场的AI创业公司跟国外不同,一来数量不多,二来创业公司大都集中在应用层,缺少收购价值(这些公司会逐渐倒闭),三来国内有底层技术创新能力的创业公司极少,但这类公司背景较强,可以维持发展。目前没有具体的信息表明“卖身”现象会如何在国内蔓延,但可以预见的是,那些缺乏竞争力、商业模式不明确或资金链紧张的AI公司可能会最先受到影响。
郭涛认为,如果这种“卖身”趋势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存在,它很可能会蔓延到国内市场。中国市场对于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同样充满热情,但同时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如资金压力、市场竞争和技术更新速度。在国内,最先受到影响的领域可能是那些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的行业,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这些领域的初创公司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研发和市场扩张。如果资金链出现问题,它们可能会考虑通过并购等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